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九集) 罗国正 (2024年11月) 3241、秦皇乒马俑,是追求精准表现,属写实的。宋朝有一批画家在写实方面也相当出色,这与西方的写实艺术没有本质的差别。精准表现、写实的艺术,中国很早就有,并非西方艺术所独有。后来,中国艺术发展到创作主体着重于自己所追求的精神捕捉,甚至达到内在身心的修炼,轻于客观物象的精准表现。这是从着重再现走向表现,从侧重写实的现实主义过渡到写心的浪漫主义,跳出了物质的藩篱,走向精神自由的创作。这时,中国的书法、国画就与西方艺术有了明显的区别。再后来,西方也发展到创作抽象画,这些画家也渐渐感悟到,艺术创作重要在精神的捕捉、表达,而不在表面上的形式。当摄影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出现后,更提示写实画家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有些中国到西方学习绘画的优秀艺术家,后来进入到创作抽象画时,已名成利就,重温中国艺术,才顿悟出中国艺术的特点、优点,知道须认真回炉补课,可惜已是高龄,来不及了。西风东渐强劲时,尤其是上世纪初期,国家积贫积弱,外敌入侵,有一批人是产生了民族自卑感,连一本刚译著出的《天演论》,就在很多文人中产生大震动,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么,历史上中国能出这么多军事家、谋略家、兵书吗?历代打江山的开国皇、将军他们是靠什么成功的呢?其实这些杰出的中国人是真正懂得这些道理的。只是他们在懂得这些道理之上,更懂得做人不能象动物在森林里那样,他们心目中有更高的理念、信仰、原则在制御人的兽性一面。他们是想做森林中的“牧羊人”,……。在绘画艺术上,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不少人、甚至是著名的画家,极力否定中国画,只主张绘西洋画,同样是非常可笑的。因为,评价一种艺术时,不能只凭一些人,对外表的感觉,而不顾及艺术发展的脉络、精神内涵、特有的品质。当然,也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地方本位主义和审美价值单一化。应有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的视野,客观地评价各种艺术的所长所短,决不能为了抬高一方而蓄意贬低另一方。事实上,中西方艺术是各有优势,既可单独发展,也可兼容发展。总之,艺术是需要、也必然是会发展的,博采众长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努力创新的艺术家,更应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用中西两方面的优点给自己赋能,而不是孤立自己,与另一方保持距离,甚至采取极端的、对立的态度。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则可达到道并行而不相悖。现实中,确实有这方面探索成功的的案例。我主张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和观赏者的观赏过程,都有精神、文化的收获、得到美的享受。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时,常常会在多个所指与多个能指之间,将心思自由地、不断地来回滑动意指,以求创作出不是已有的所指、能指、意指的再现,而是新的优秀所指、或独特意指表现的作品,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为后世树立出新的典范。 3242、有不少人,因为身体健康,精神上就麻木了,对很多事情会麻痹大意,一有大病,反而就提起了精神,对很多问题就有了警醒,敏感起来了。 3243、现代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1892-1978),是四川乐山市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生命底文学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学”。 2、“自见光明、谐乐、感激、温暖”是文学美的特征。 3、“要用艺术的精神来美化我们内在生活”,“养成一个美的灵魂”。 4、“统一人类感情和提高个人的精神,使生活美化”把自由作为美的目标,是文艺的使命。 5、“把固有的创造精神恢复”,“有优美醇洁的个人才有优美醇洁的社会”。 6、“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 7、“诗歌的一元论”,即“诗的创造是要创造‘人’”,“在感情上的美化”。 8、认为“艺术的本身”是“无所谓目的”,是“社会现象之一,势必发生影响于社会”。 9、在创作时“苟兢兢焉为个人的名利之见所囿”,“其作品必浅薄肤陋而不能深刻动人”。 10、主张“暂时牺牲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去为大众人的个性和自由革命”。 11、“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文艺”,“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 12、史剧创作应“实事求似”,“重在构成而务求其完整,愈完整才算得构成”,“发展历史的精神”,又不为历史所缚。 郭沫若是一位才华多方面的高产作家,长期处于高官的位置,不少言论和作品自然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所崇拜的偶像是德国的哥德。他的美学观点分前、后两个阶段的区别。前期他倡导审美功能可以美化生活,养成美的灵魂,把自由作为美的目标,认为人类从婴孩时就有美的要求,私有制产生以后,艺术为特权阶级所独占,应把美的艺术创造精神恢复,有优美的个人才有醇洁美好的社会,美育要从儿童着手。他认为诗的创作在感情上的美化,达到创造“人”。艺术的价值在于美化感情。反对因袭他人的形式,主张形式绝对自由。反对艺术狭隘的功利主义,认为艺术是社会现象之一,艺术本身无所谓目的,但势必影响社会。如果艺术家着重于个人名利,其作品必然浅薄肤陋。后期他主张暂时牺牲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去为大众人的个性和自由请命,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在史剧创作上提出“实事求似”,务求完整的构成,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总的来讲,我认为郭沫若的著作、作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原创性,如诗集《女神》、剧作《屈原》、书法作品等。当然,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他的美学观点基本上都是借用别人的,没有什么新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