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巴勒斯坦卡塔尔黎巴嫩土耳其科威特
伊朗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阿联酋
约旦沙特也门巴林阿曼
查看: 738|回复: 0

【纪实故事】血与火中的“中国农场”——埃及民族韧性的记忆与未来

 火... [复制链接]

1063

主题

5

回帖

3445

积分

版主

积分
3445
发表于 2025-9-28 13:4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实故事】血与火中的“中国农场”——埃及民族韧性的记忆与未来
1973年10月15日,苏伊士运河东岸一片看似普通的农田,机器静静伫立,空气里却弥漫着战争的紧张气息。这里原是个农业试验区,因为几台写着外文字样的农机被以色列军人误认为“来自中国”。战后便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中国农场”。晨曦初露,第16步兵营营地内灯火通明。营长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中校正走过战壕,目光沉稳。他明白,眼前这块土地关乎整个苏伊士战线的命运。敌人兵力、火力占绝对优势,坦克、装甲车在地平线上聚拢,但撤退不在选项之列——这是埃及士兵心中不言自明的信念。
“阵地必须守住。”他简短地下达命令。

上午十时许,炮火骤然倾泻。天空被硝烟染成灰黑色,爆炸声、呼喊声、机枪扫射声交织成一曲悲壮的交响。士兵们紧贴战壕、轮换火力、反击推进,打掉一辆又一辆敌方坦克。时间在血与火之间被拉长,两个半小时的鏖战仿佛一个世纪。最终,以色列军的突破企图被彻底粉碎,留下的是燃烧的战车与遍布弹坑的田地。埃及第16步兵营守住了阵地,也守住了国家的尊严。这场战役后来成为“十月战争”最为惨烈且象征性的战役之一。坦塔维将军也在此役之后逐步走上更高岗位,直至担任国防部长。对埃及人而言,“中国农场”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精神密码——勇敢、坚韧、牺牲与信念。


五十年后,埃及政府正在把这段历史讲给新一代听。埃及文化部牵头,联合旅游、教育、传媒、出版、艺术等部门,推出纪念“十月战争”胜利的系列活动:展览、讲座、影视作品、青少年教育项目。官方文件用的是庄重的表述:“弘扬十月精神,巩固民族认同,塑造国家形象”。但在每一场活动现场,你能看到更多生动的面孔:退伍老兵、学校师生、创意产业创业者、外国合作方,他们围绕同一段历史展开对话、寻找合作机会。
对投资界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历史纪念。它透露出埃及在社会动员、公共文化和国家品牌建设方面的能力,也折射出跨部门协同与市场化运作的潜力:旅游项目的新亮点、教育文化产品的新市场、艺术创意的国际合作新契机。

“中国农场”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它留给埃及的,是一种能被转化为当下生产力与国际合作吸引力的精神资源。从炮火纷飞到展览讲坛,埃及正在把一段血与火的历史转化为当代国家叙事与国际合作的桥梁。对于任何希望了解埃及社会心理、文化产业和政府运作的人而言,这个故事都值得被认真倾听。


【后记】
名虽误读,却成传奇。
“中农场”与中国本无渊源,却因一段历史得名,见证过血与火的坚守,也成为埃及民族韧性的象征。在新时代,愿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播撒中埃友谊、收获合作成果的沃土。
编译整理:马广辉(慕德中埃贸易公司董事长、埃及中华总会副会长、中埃网副主编、慕德经贸研习社主理人)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凯斯巴网络 ( 京ICP备2021013840号-1 )

GMT+8, 2025-10-22 04:10 , Processed in 0.032495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